“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是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然而,笔者在高职院校调研时发现,一些学校表面上看似专业建设如火如荼,实际上只是原地空转、没有实效。因此,如何精准发力,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成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找准“病灶”,抓“要害”
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这就需要进行专业现状调查,包括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专业特色等8个方面。对专业在全国和省内的综合实力排名、专业建设的现有特色、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培养结果的跟踪调查和外部评价情况、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确定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流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支撑本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的条件等都要清楚掌握。
需要指出的是,调查的目的是为找到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此,应突出问题导向,着眼于分析问题,淡化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并注意用数据说话,避免类似“培养目标不够明晰”“校企合作紧密度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等空洞表述。还要视调查情况,对表征专业建设现状的关键数据进行补充调查或抽样复核,确保调查数据充分准确、不走样。同时,既要注重对指标的定量分析,也不能忽视对评价对象概念和本质的定性揭示。可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关数据比较、图表分析等明确专业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当专业建设存在多个问题时,应对问题排序,明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会诊“病灶”,明“病因”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的首要问题,应召开由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校友等参加的座谈会,充分讨论产生问题的根源。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来源、实验实训设备及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和教学环境等人才培养过程的环节要素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在分析会上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延迟评判原则,参会所有人员不得对发言者的发言优劣做出立即评判,因为有可能说前者发言好,后者就不再发言了;二是以量求质原则,发言越多,出现的好想法可能就越多;三是领导最后发言原则,领导先发言会束缚大家的思维。
同时,在归纳各种原因时,要主次分明,边讨论边归纳成因果图。要层层深入分析,挖出实质性问题,防止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在整理各方面意见时,一定要分清现象和原因,不可混淆。原因分析要透彻,一直分析到可直接采用具体措施时为止。
狠下“猛药”,拔“病根”
针对所确定的主要原因,要逐条制订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策一定要具体,决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或无法定量考核、伸缩量很大的词汇描述。每条对策在实施后都能检查是否已完成(达到目标)及有无效果。此外,一定要制订检查办法和激励机制,对按期完成任务者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者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地处理,这样有关责任人遇到困难时才会千方百计努力克服。
专业建设有无实效,看解决问题如何。与原状比较,确认是否有效;与所制定的目标比较,看其是否已经达到。对于确认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要纳入有关的标准、文件、规章制度,并按新规章、新文件、新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实施。建设效果要经过一学期以上的验证,并能够维持,同时要注意对无形效果地评价。
专业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此,只有周而复始、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把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