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共性的问题,权利和责任难于划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或有了标准无法执行,投入巨大但是无法发挥信息化的真正效率,各部门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不愿意使用新技术,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并不是依靠技术和投入,而是管理。只有依靠管理发挥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完善信息化机制才能让师生认可、支持和使用信息化工作。
一、高校信息化职责划分
1.信息化部门的编制
目前国内一般采用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处的编制来统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有高校还维持在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的编制方式来运营和建设信息化服务。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在高校一般担任技术支持部门的角色,不拥有管理权限。必须组建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处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对全校信息化建设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验收,才可能形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在条件具备时,高校应设立校领导担任的首席信息官的机制统领学校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边界
信息化部门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化服务和体验,这种界限主要表现在:高校信息化带宽有限,不能无限制的使用视频等高带宽应用。信息化部门人员有限,不能无限制替代各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高校采用谁使用、谁建设,谁主管、谁负责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但是信息化部门必须对各部门应用系统提出统一标准和要求,才能形成高校基本数据体系。
信息化部门不是系统研发公司,不能依靠信息化部门来进行大规模软件开发。否则很可能因为人员流转和高校经费机制问题导致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出现断层,破坏整个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部门应创建信息服务列表,明确信息化服务的所有子项目。让师生了解本部门的服务范围。应提供细致的服务,但不能越位,不能越俎代庖。信息化部门要统一标准、促进协同、找准定位、逐步推进,才能高效合理的进行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信息化项目的统筹实施
1.信息化项目统一预算
各部门信息化项目全部纳入学校信息化项目预算中统一管理,经费统一划拨,所有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必须经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2.信息化项目的评估
信息化项目评估标准:项目是否对学校建设、发展和管理起到合理的促进;是否不与近年其他信息化项目功能重复;用途合理、参数科学。
3.信息化项目的验收
信息化项目评估标准:项目是否符合学校使用需求(建设单位评估),是否符合学校数据标准,是否将学校需要的基础数据输出至数据中心,是否按要求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任何一条不达标不允许上线,不予技术支持,不提供计算资源并回收已分配资源。
三、高校信息系统的的安全保障
过去的松散管理导致大学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水平总体不高,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重视程度低。
1.严格管理
所有信息系统和网站需要在学校统一备案,每年备案一次,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站立刻予以关停,并立刻通知该网站所在部门负责人。所有网站接入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管理员有权限对所辖网站和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无主账号出现。建立网站和系统的健康档案,定期扫描漏洞,对出现问题的网站系统立刻关停整改。
2.加强服务
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建设网站群系统,对学校所有网站进行统一规划、逐渐搬迁,协助各部门网站进行数据迁移、模板定制。
由学校统一担负在网站群上运行的网站的安全责任和防护���任。定期对各单位管理员进行安全培训。
四、柔性化解决信息化供需矛盾
目前高校信息化需求急剧增加,但是高校各部门缺乏技术人员和相应建设经费,难于建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系统。同时信息化主管部门也缺乏技术人员,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
1.调动全校资源,填补技术人员缺口
建立学生团队,利用大学社团、勤工俭学岗位等渠道,建立多支覆盖网络维修、网站制作、新媒体服务、系统维护等信息化服务的学生团队,负责基础信息化运营和建设。推广外包机制,目前高校不仅应该推动软硬件的购买,更需要的是推进信息化服务的外包,将非机密的的业务系统整体服务外包给校外专业团队,学校负责监督和考核,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还可以利用云技术节约软硬件都投入。
2.统筹建设经费,杜绝重复建设
将各单位靠自己经费建设,自己找人开发,自己购置服务器和申请域名的旧模式改为各单位统一申报信息化项目,学校统一进行专家评估,对所有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淘汰其中重叠功能。学校统一搭建信息化支撑环境,节省时间和投入。信息化部门只有强化管理、加强服务、促进协同、保障安全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