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400-998-2655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59人浏览
2016-12-15 10:15

        摘 要: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实验室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改进软硬件设施,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等举措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


        公共管理是一门“显学”,“知识来自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是这门学科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必然要重视实践教学。而以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则是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许多高校也已经建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认真总结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实际分析思考实验室建设重点及思路对策,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既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教学软件为工具,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对培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各种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突出优势。开展实验教学必然需要建设实验室,实验室既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2.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公共管理学科旨在为公私部门培养具备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产生了诸如“电子政务”“政府经济学”“管理定量分析”等一大批全新的课程。这种变化也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学科现代化,不断将新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融入到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之中,已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信息化操作技能的锻炼必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信息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3.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渠道。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成为其就业的法宝。尤其是文科类学生,这种需求就更加强烈。通过建设目标明确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模拟公共部门运作环境,师生可以进入真实的管理情景,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另外,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方向及环境的特殊性,学生们很难找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就更加凸显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目前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大多数已经建设了专门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其中,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实验室设施配备相对完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效果。当然,更普遍的情况则是许多地方高校,实验场所狭小,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基本没有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最终仅有的实验设备往往也是处于低利用率的状态。


        1.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人们一直把实验教育当成验证理论的手段,把实验室作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文科,文科的教育就是“黑板加粉笔、课堂面授”,只需要教材和讲义就可以进行,根本不需要或者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从实验教学的设计到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再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实验室功能的开发等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而且不少高校也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更能出成果的理工科实验室,或者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与培训机会较多,可以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而不愿意投向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思想决定行动,如果这些传统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滞后的状况就会长期存在,这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


        2.实验室软硬件设施落后。


        实验室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软硬件设施建设。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场所和资金的制约,以及长期的历史欠账,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场所面积小,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并且严重老化,连一个班的学生上课都无法容纳。在软件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因为软件不仅本身价格昂贵,而且需要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所以很多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软件。同时,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平均到每位学生的实验资源也在逐步下降。在很多高校,落后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基本上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就更不用说利用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了。


        3.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


        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是实验教学的规划者和组织者。精干的实验室师资力量是实验室管理有序、功能发挥的基础。由于作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具备开展实验教学所必须的技能和方法。所以,无论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教师,还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都达不到成为实验室教师的严格要求,这就导致了实验室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和队伍的严重不足。而素质低下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对于高新精仪器设备的性能开发、学科实验的前沿动态难以掌握,更谈不上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同时,由于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很多高校缺乏实验室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实验室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名额少、比例低,工资收入不高,发展空间狭窄,进一步制约了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发展。而缺乏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实验教学就无法进行或效果较差,使得实验室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利用,结果只能将实验室当做一般的计算机网络机房使用,无法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思路


        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特色方面可能是不同的,但在建设思路和策略上大致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要对建设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而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1.明确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目标。


        首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能够满足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正常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应结合理论教学,积极开设实验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熟悉管理流程、掌握操作技能的专业平台。其次,助力科研与学术交流。高校中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平台,也是形成政学研联盟的重要一环。实验室建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交流培训或其他的学术交流活动。再次,能够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与理工科实验室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更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功能。为实现此目标,应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训中心和开放式的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考试培训、技能锻炼、就业指导、管理情景模拟等机会。最后,在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到其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利用实验室对在职公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积极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合作,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调研等服务事项。这样,既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能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验室建设是一项耗时、耗钱的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科实际情况,依据“规划长远、考虑急需、用尽资源”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周期、经费投入、预期效益和建设策略等。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应如此,要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的长、中、短期规划,确定各个阶段实验室建设的层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一般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教学型、自主设计型、综合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教学型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而建设的实验室,以开展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自主设计型实验室以开展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创新型实验室以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主,是为了帮助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进一步开放思维,进行团队协作和发现、探索新问题而建设的实验室。


        3.重视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首先,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高校应遵循“适度超前、便于维护、满足教学、利用率高”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和配备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购置过程中,应遵循“质量至上、重在实用”的原则,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更应集中资源,提高硬件配置的质量,优先购置急需设备,而不仅仅是追求实验室的规模。其次,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基础办公软件、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三层。其中,包括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协同办公等的专业教学与实验软件是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软件配备的重点。在购置或自行开发软件时,要注意不同软件及软硬件之间的兼容性。由于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很快,所以还应注意软件自身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最后,要重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教师学习和培养机制,还应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收入增长制度,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好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要发挥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还必须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强实验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模块化”思想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内容(项目)进行的模块化分类。依据这种思想,公共管理类实验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是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是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是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转变实验课程管理体制。按照“模块化”思想,将传统的分散负责转变为由实验室集中负责的新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可以由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完成“模块化”课程的分类、选择及设置,设计实验内容,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最后,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众多的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发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作用。教师负责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而学生则主导整个实验过程,自主独立或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实验任务。


        总之,一所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往往反映出这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是必然趋势。相信几年之后,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将会成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推荐观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