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点。从以往的公平优先到如今的质量优先,是国家教育发展导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调整,也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举措。但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任务,不单要有顶层设计,还需要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观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育学者袁振国认为,当下,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简单、单项的改革都改了,留下的都是硬骨头,涉及方方面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要更新观念,二要创新体制。这里的更新观念,就是指教育观的变革。
百度百科对“教育观”的解释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包括教育目的、性质、价值、作用、功能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与需要。
以“教育目的”为例,作者认为,以前,不少人常把“读书改变命运”挂在嘴边,以金榜题名为受教育的目的,认为只要高考考了好成绩,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能找到好工作,一辈子衣食无忧。随着高考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产生冲击,人们受教育目的也开始转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改变命运”转变为“改变人本身”。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教育改革关键在观念改变》一文中提到,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观念的转变。可以说,这二者的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以及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教育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不断丰富教育观的时代内涵
1.维护学生安全和健康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据报道,这段话中的“安全”二字是李克强总理特意加上的,这体现了总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近年来,学校和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也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今年“两会”期间,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起近来备受关注的校园暴力话题时坦言,“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据悉,教育部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目前正在抓紧起草校园安全条例,研究制定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意见,将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建立系统化、法治化、专业化的解决机制。
2.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说:“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这是中国学校和教师教育活动的宗旨和根本。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于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袁贵仁指出,“在内容上,我们强调坚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这是我们一贯的方针,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和方向;在方法上,我们强调融入和贯通。融入就是把我们的指导思想、原则、宗旨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贯通就是要把它贯通到大中小幼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还特别强调实践、体验,要着力抓好志愿者服务、抓好劳动教育,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接受我们的价值观,来接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在功能上,我们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要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推进。”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既有规律性,也有时代性。今天我们所理解和追求的教育质量,一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质量。
对于“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新提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在今后思考工作重心和安排时,要在继续关注教育公平的同时,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我们的公平是有质量的公平,我们的质量也含有真正的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更高质量的教育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全面发展中更加重视德育问题、体育问题和艺术问题,更加重视人的道德发展,身体健康和艺术素养;二是注重差别化、个性化,通过更高质量和更多样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的教育。
4.实现全过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虽然是由来已久的追求,但今天我们提教育公平,要顺应时代潮流,逐步摆脱教育公平即起点公平的单一导向,努力实现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全过程公平。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来看,教育公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柯春晖分析说, “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说的都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这是我们在免费教育方面迈出的又一大步。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是近年一直坚持实施的政策,已经收到良好效果,要继续坚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这是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推动落实“两为主、两纳入”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证件要求,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入学升学机会。
说到底,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1.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爱因斯坦曾对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他认为,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人的品质和才能方面。他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这种内在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专业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刘翔说,“国家倡导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但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不多。”体育不仅能增强体质,更对塑造意志品质起到重要作用,要重视体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认为,美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民族很可怕。很多成年人的美育从小没有得到很好培养,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逐渐衰弱,比如齐白石的画、断臂的维纳斯等艺术作品,能欣赏的人太少。”
除了重视体育和美育,学校教育还应回归本源,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卫认为,教育要回归其本源,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要从耳提面命、大权在握、一锤定音的居高临下的说教,转变为环境浸润、体验感知、实际操作的平等互动式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段,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
2.家庭教育应注重开拓、保护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意志
最近,备受关注的“人机大战”一度占据全球媒体的头条,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有报道说,“阿尔法狗”之父、人工智能专家哈萨比斯的惊人创造力,和他幼年时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无联系,甚至认为如果没有父母当年激发、呵护和鼓励他的好奇心,就没有今天的“阿尔法狗”。
中国教育报发表《家庭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常识启蒙》一文认为,可以肯定的是,精心呵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虽然不一定能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家,但一定能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埋下更多希望的种子,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为成才的多种可能性打开方便之门。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应用“头悬梁,锥刺股”式的“现代科举”污染教育生态,尤其是家庭教育,需要接受一点教育价值的常识性启蒙。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认为,家长与其出高价购买学区房,不如把更多的精力、包括家庭的财力,放在改善家庭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上,包括带孩子做各种活动,开拓、保护孩子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带孩子去远足,做一些户外体育运动,培养孩子的意志。
3.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教育主体主动承担育人责任
尽管社会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在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政府行政方式、社区管理、影视节目、广告,等等,这一切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而且能产生无处不在的教育影响。
然而,目前大多数社会教育主体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例如很多社区的相关设施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孩子活动需求。图书馆和乡村书屋缺乏、社区管辖下的绿色网吧很少、少年宫等公益场所不够、电视节目色情暴力镜头较多,等等。除此之外,人们也往往只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影响。
比如,针对在放学后和放假期间,大部分家长无力看管孩子一事,有很多人建议制定规定延长放学时间,并让学校在假期开门,保障中小学生在假期能够自由进校园活动。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不能只指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多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应该积极主动整合和发展社区教育组织,尽量满足家长的需要。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教育学院等公益性场所应该成为接受托管学生的主要阵地。
人们往往混淆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边界。孩子们的假期可以交给社会教育。在国外,或者很多社区教育发达的国内城市,为了配合孩子们的假期,博物馆有大量的主题展览,美术馆有画展,剧场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演出,图书馆有主题阅读活动,科技馆有讲座,社区有爱心探访孤儿院活动,等等。孩子们假期的意义之一,就是离开学校,换一种形式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
结 语
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更决定了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只有树立并践行了科学的教育观,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人才培养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育改革发展才能渐入佳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暂无